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莲花科水生根茎草本植物。然而,鲜切莲藕经常会遇到诸如褐变、营养流失和微生物生长等储存问题,直接影响商业价值和消费者接受度。褐变和微生物生长已被确定为导致贮藏质量退化的关键限制因素。因此,对鲜切莲藕实施适当的采后处理以防止褐变和保持贮藏质量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雷竞技ray官网生鲜食品加工与安全创新团队运用乙烯利处理控制鲜切莲藕的贮藏品质。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ET处理对鲜切莲藕褐变的抑制作用较强。这主要由于ET浓度升高导致酚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从而抑制酚类合成和氧化酶活性。同时,较高的ET浓度为鲜切莲藕在贮藏早期提供了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减少了活性氧对膜系统的损伤,进一步限制了褐变底物与氧化酶的结合。假单胞菌是鲜切莲藕贮藏过程中生长的优势微生物,在贮藏早期被ET有效抑制。然而,我们观察到,在后期储存中,ET处理对鲜切莲藕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在较高的ET浓度下莲藕品质劣变更为明显。ET浓度的增加促进了鲜切莲藕失重、呼吸速率和总可溶性固形物消耗。ET处理促进了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的转录,导致鲜切莲藕在贮藏后期软化。利用DAP-seq鉴定了莲藕中与ERF1B结合的基序,发现NnERF1B-like(104610030)基因可能调控NnPL18和NnACO,从而调控乙烯生物合成和细胞壁降解。综上所述,较高浓度的ET处理在贮藏早期更有效地抑制褐变,但在贮藏后期加速品质劣变。这为鲜切莲藕的质量控制和保鲜技术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充分利用ET的经济效益。

不同浓度ET处理对鲜切藕片外观质量(A)、褐变程度(B)、可溶性醌含量(C)、失重率(D)、可溶性固形物总含量(E)、O2浓度(F)和CO2浓度(G)的影响。

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热图,以及NnWRKY相关基因表达。

DAP-seq测序结果,峰重叠维恩图(A);基因组上各种元素的峰值分布(B);峰值距离TSS分布(C);ERF1B的基序(D)。
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Food Bioscience》。食品学院王宏勋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闵婷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1764)和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BBA0023)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bio.2024.104975.